note.jpg (6906 bytes)  附錄 A2.13-A2.15

菩薩之法

六波羅密(六度)

六度 種類 解釋 所度
布施

(檀那)

1 財施

2 法施

3 無畏施

以財物去救濟疾病貧苦的人。

以正法去勸人修善斷惡。

不顧慮自己的安危,去解除別人的怖畏。

慳貪
持戒

(尸羅)

1 攝律儀戒

2 攝善法戒

3 攝眾生戒

遵守戒律不作諸惡。(自利-諸惡莫作)

奉行一切之善。(自利-眾善奉行)

廣修一切善法以利益眾生。(利他)

毀犯
忍辱

(羼提)

1 耐世怨害

2 安受眾苦

忍受有情侮辱戕害等事。

忍受時緣飢渴寒熱等事。

瞋恚
精進

(毗離耶)

1 披甲

2 有勇

3 不退

發了大心,不畏一切,好像穿上鎧甲,不怕衝鋒。

聽到難斷的事、難能的事,心不怯懦。

遇到任何障礙,決不退轉。

懈怠
禪定

(禪那)

1 小乘禪

2 出世間禪

3 出世間上上禪

如五停心觀#、四念處觀、八背捨*、十一切處§等。

修次第三觀,先從假入空,次從空入假,後乃雙離空假,入中道第一義觀。

修一心三觀,於一切法,圓觀空、假、中三諦,即空即假即中,非一非異。

散亂
般若

(般剌若)

1 文字般若

2 觀照般若

3 實相般若

從聽聞言教,或自己閱讀經典所開發的智慧。 【聞慧】

依所解悟的道理,實際地去體驗修習。 【思慧】

由觀照工夫的深造,一旦豁破無明,親見本來面目。 【修慧】

愚痴

 

注釋

#五停心觀

能使五種過失停止於心的觀法,亦即聲聞乘人在最初入道時所修的五種觀法:

1 不淨觀:觀察一切根身器界皆屬不淨,以停止貪欲。
2 慈悲觀:觀察一切眾生痛苦可憐之相,以停止瞋恚。
3 因緣觀:觀察一切法皆從因緣生,前因後果,歷歷分明,以停止愚痴。
4 念佛觀:是觀察佛身相好,功德莊嚴,以停止業障。
5 數息觀:觀察呼吸出入之相,每一出入,皆暗數自一至十,以停止散亂。

 

*八背捨

又名八解脫,即八種背棄捨除三界煩惱的繫縛的禪定:

1 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謂心中若有色(物質)的想念,就會引起貪心來,應該觀想到外面種種的不清淨,以使貪心無從生起,故叫解脫。

2 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即心中雖然沒有想念色的貪心,但是要使不起貪心的想念更加堅定,就還要觀想外面種種的不清淨,以使貪心永遠無從生起,所以叫解脫。

3 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一心觀想光明、清淨、奇妙、珍寶的色,叫淨解脫,觀想這種淨色的時候,能夠不起貪心,則可以證明其心性,已是解脫,所以叫身作證,又他的觀想,已經完全圓滿,能夠安住於定之中了,所以叫具足住。

4 空無邊處解脫。

5 識無邊處解脫。

6 無所有處解脫。

7 非想非非想處解脫。(這四、五、六、七的四種解脫,都是無色界的修定人,各在其修定的時候,觀想苦、空、無常、無我,使心願意捨棄一切,所以叫解脫)

8 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滅受想定又名滅盡定,謂人若有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就會領受色、聲、香、味、觸之五塵,領受五塵,就會生出種種的妄想來,若有滅除受想的定功,則一切皆可滅除,所以叫滅盡定。

 

§十一切處

又名十遍處,即觀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空、識等十法,使其一一周遍於一切處。

 

四弘誓願

四弘誓願

四聖諦

眾生無邊誓願度

苦諦

煩惱無盡誓願斷

集諦

法門無量誓願學

道諦

佛道無上誓願成

滅諦

此四弘願是菩薩所立,凡是大乘行者皆宜牢記和實踐。

四無量心

四無量心

解釋

慈無量心

與一切眾生樂。

悲無量心

拔一切眾生苦。

喜無量心

見人行善或離苦得樂,深生歡喜。

捨無量心

如上三心,捨之而不執著,或怨親平等,不起愛憎,名捨無量心。

又此四心普緣無量眾生,引生無量之福,故名無量心。又此四心若依禪定而修,則生色界梵天,故又名四梵行。

 

四攝法

四攝法

解釋

布施

對於錢財心重的人,用財施;對於求知心重的人,用法施;使雙方情誼逐漸深厚,而度化之。

愛語

隨著眾生的根性,以溫和慈愛的言語相對,令他生歡喜心,感到我和藹可親而與我接近,而度化之。

利行

以身、口、意諸行皆有利於人,以損己利人的行為,感化眾生共修佛道。

同事

要深入社會各階層中,與各行各業的人相接近,做其朋友,與其同事,在契機契緣的情況下,而度化之。

 

菩薩濟度眾生,必須先行此四攝法,使眾生愛我、敬我、信我,然後方能聽我勸導,修行佛道。

四覺

四覺

解釋

本覺

指眾生本來清淨之覺體,此覺性先天本有,而不受煩惱污染等迷相所影響。

不覺

真如遇無明之緣,而生起迷妄現象,於此之際,心完全蒙昧不覺。

始覺

經過後天之修習,次第斷除無始以來之迷惑,徐徐覺知、啟發先天之心源。

究竟覺

究竟之覺證,即指佛果。為始覺中之究竟位,即菩薩覺證妄心之本源,始覺之智與本覺之理相契合之覺悟。

 

prev buddhabut-l.jpg (2511 bytes) buddhabut-r.jpg (2516 byte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