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kb)

 

1. 張騫出使西域的背景

 

漢初時的西域是指蔥嶺以東地區。漢武帝曾遣兩騫兩次出使西域,以下簡述其出使背景:

 

. 洗雪國恥

漢初國力不足,高祖至景帝被迫採取和親政策。到武帝即位,漢室經過60年的休養生息,國力強盛,乃欲討伐匈奴,一雪數十年來的恥辱,並以絕邊患。

 

. 結盟西域

漢武帝欲與大月氏、烏孫等西域國家結盟,夾擊匈奴,實行以夷制夷,牽制匈奴,斷其右臂,以收遠交近攻之效,乃遣張騫出使西域。

 

. 炫耀國威

漢武帝雄才大略,欲在西域宣揚國威,但對西域不甚了解,故派使臣刺探西域情況。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雖未能成功,但卻加深漢室對西域各國的認識和溝通,有助中西交通的展開

 

 

∼∼∼∼∼∼∼∼∼∼∼∼∼∼∼∼∼∼∼∼∼∼∼∼∼∼∼∼∼∼∼∼∼∼∼∼∼∼∼∼∼∼∼

 

2. 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和經過:

 

第一次出使目的

漢武帝欲一洗漢室對匈奴和親的恥辱,積極對匈奴用兵。因聞匈奴殺大月氏王,且以其頭為飲器,大月氏被迫西遷,深存復仇之心,於是募人出使大月氏,以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斷匈奴右臂,張騫乃應募前往。

 

第一次出使經過

. 中途被俘

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張騫率領百餘人從隴西出發,剛出河西走廊,不幸被匈奴所俘,留居匈奴12年。

 

. 結盟失敗

張騫不辱漢節,最後伺機逃脫,輾轉經烏孫、大宛、康居而抵大月氏。時大月氏已重新在中亞建國,土地肥沃,不願再和匈奴為敵,張騫求盟失敗。

 

. 重返故土

張騫在大月氏一年多,無功而還,在回程中又遭匈奴拘獲,扣留年餘,後乘其內亂,逃返長安。時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這次出使,歷時13年。

 

第一次出使結果

張騫雖然未能聯絡大月氏,但此行獲得不少有關西域的資料,加深漢室對西域的認識。張騫出使大月氏時,得悉中國西南有路可通西域,遂促使武帝遣使通西南夷,欲打通往大夏之路,但沒有成功。

 

第二次出使目的

漢武帝派衛青出兵擊敗匈奴,取得河西之地,於是再派張騫出使烏孫,欲說服烏孫東歸河西故地,與漢聯親,共抗匈奴,並欲加強與西域各國聯繫。

 

第二次出使經過

. 求盟不遂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張騫率領副使及隨從300多人,帶備大批金銀玉帛,出使烏孫,欲與烏孫結盟。可惜烏孫王年老,且不知漢之虛實,加上其地與匈奴相近,不敢與匈奴為敵,求盟失敗。

 

. 聯絡各國

張騫求盟不成,於是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身毒等國探訪。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張騫偕同數十名烏孫使者返回長安。這一次出使歷時5年。其他副使亦帶同各國使者陸續回國。

 

第二次出使結果

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亦未能成功游說烏孫共抗匈奴,但卻與西域各國加強了聯繫,從此西域與漢室不斷有使者往還,打通了中西之間的交通,故史稱張騫出使為「鑿空」。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雖未能成功,但卻加深漢室對西域各國的認識和溝通,有助中西交通的展開。

 

∼∼∼∼∼∼∼∼∼∼∼∼∼∼∼∼∼∼∼∼∼∼∼∼∼∼∼∼∼∼∼∼∼∼∼∼∼∼∼∼∼∼∼

 

3. 張騫出使西域的貢獻\影響

 

張騫出使西域,史稱「鑿空」,雖未能完成預期目的,但在中西文通史上,卻有深遠的影響,分析如下:

 

. 交通方面

張騫出使,開闢了由長安河西走廊通向中亞的道路,此後中亞、西亞的使者、商人、僧侶絡繹東來,「絲綢之路」逐漸形成,促進了東西文化經濟之交流。

 

. 政治方面

張騫出使雖然失敗,但使漢室聲威遠播,使西域各國與漢關係日益密切。此外,令漢朝了解西域的政治民情,山川形勢,有助漢室日後對西域的經營。漢宣帝時,置「西域都護府」治理其地,使西域正式納入中國版圖,減少匈奴的威脅。

 

. 經濟方面

張騫通西域亦促進了中西貿易,中國的絲綢、漆器、鐵器、冶鐵技術和穿井技術等傳至西域,有助當地經濟發展,尤其中國絲織品更遠銷歐洲;西域的汗血馬、葡萄、胡桃、石榴、香料等奇珍東傳,對中國的物質文明有一定影響。

 


. 史地方面

張騫獲得了西域風土、民俗等方面的實際可靠資料,對研究古代西域的情況十分珍貴,《史記.大宛列傳》前半部即根據張騫所獲資料而寫成,大大擴闊了國人的視野,豐富了他們的地理知識。

 

. 藝術方面

張騫通西域後,西域的樂曲、樂器、舞蹈、雜技和希臘、羅馬、波斯的藝術相繼東來,豐富了中國人的精神生活。

 

. 宗教方面

印度的佛教亦逐漸東傳,對中國的思想、文學影響甚大;而佛教藝術如繪畫、建築、造像亦傳入中國。

 

 

張騫通西域後,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成為漢代陸路對外交通的主要路線。及至隋唐,中外的海上交通才日趨重要。

 

∼∼∼∼∼∼∼∼∼∼∼∼∼∼∼∼∼∼∼∼∼∼∼∼∼∼∼∼∼∼∼∼∼∼∼∼∼∼∼∼∼∼∼

 

4. 班超出使西域的背景

 

自漢武帝重擊匈奴後,西域交通自此暢通,但新莽時,四夷叛亂,西域與漢室關係遂斷,直至明帝時班超出使西域後,始恢復交通。現述班超出使西域的背景

 

. 關係中斷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使西漢聲威遠播,西域各國先後依附中國。但到王莽時期,因取消四夷君主稱號,引起西域各國不滿,匈奴乘機入侵,西域各國歸附匈奴,漢室與西域的交通中斷。

 

. 欲親漢室

東漢光武帝初年,鄯善、焉耆等十餘個西域國家因不堪匈奴苛徵重稅,曾要求東漢政府重派都護到西域,光武帝因國力未復而拒之。然西域欲通好中國之心,正為日後班超通西域的有利條件。

 

. 匈奴內亂

隨後,匈奴內部分裂,成為南北兩部。南匈奴歸附東漢,北匈奴則繼續與漢室為敵,不斷侵擾河西故地。

 

. 征伐匈奴

東漢明帝時,國力漸復,為求解除北匈奴的威脅,除派竇固北伐匈奴外,復遣班超出使西域,聯絡各國共抗匈奴。

 

 

班超出使西域30年,打通南北二道,絲綢之路再次通行無阻,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

 

5. 班超出使西域的經過:

 

. 明帝時期

東漢明帝永平16年(公元73年),竇固北伐匈奴,為了聯絡各國對付匈奴,派班超率領36人出使西域南道。班超先至鄯善,襲殺匈奴使者;又到于闐,誅除匈奴監國;擊退龜茲,助疏勒復國,漢室復置「西域都護」,南道遂受到控制,漢與西域斷絕60多年的交通,自此復通。

 

. 章帝時期

章帝初立,匈奴在北道勢力仍盛,連同龜茲、焉耆等國,攻殺西域都護,章帝以北道無法控制,連南道也放棄,欲召回班超,但班超在南道的疏勒、于闐等國的懇切挽留下,決定留駐西域。其後,班超會合疏勒、于闐之兵,擊敗莎車,平定南道。

 

. 和帝時期

和帝時,班超擊退入侵西域的大月氏,降服龜茲,永元3年(公元91年)漢室重置「西域都護」一職,由班超出任。3年後,班超又打敗焉耆等國,完全控制北道,自此,西域50餘國全部歸附於漢,中西交通全面暢通。

 

. 甘英出使

和帝永元9年(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今之羅馬),惜甘英到達條支國海濱(今之波斯灣)準備渡海時,為安息人所阻。

 

. 告老回國

永元14年(公元102年),班超告老歸回洛陽。班超在西域歷時30

 

∼∼∼∼∼∼∼∼∼∼∼∼∼∼∼∼∼∼∼∼∼∼∼∼∼∼∼∼∼∼∼∼∼∼∼∼∼∼∼∼∼∼∼

 

6. 班超出使西域的貢獻\影響:

 

. 交通方面

自王莽以來,西域交通中斷,經班超出使,打通南北二道,絲綢之路再次通行無阻,西域與漢斷絕60多年的交通,得以恢復。此外,班超曾遣副使甘英出使大秦(今之羅馬),甘英雖因大海所阻而東返,僅至條支國,但已開闢了到波斯灣的交通。東漢末年,大秦遣使來華,實有賴班超先導之功。

 

. 政治方面

班超智勇兼備,不僅幫助西域小國擺脫匈奴的壓迫,恢復與漢在政治及經濟的聯繫,而且令東漢重奪西域霸權,消除北匈奴的威脅,使漢與西域得數十年之安定。

 

. 經濟方面

中西交通復通後,中西貿易大盛。西域商人把香料、毛皮、寶石等輸入中國,換取中國的絲織品和銅鐵器物,其中絲織品更大受西方重視。

 


. 史地方面

班超父子長期居於西域,對當地之政治、交通、氣候、風俗等了解甚深,班勇將之寫成《西域記》,不僅為漢人提供豐富而正確的西域資料,亦成為今日研究中亞歷史、地理之珍貴資料。

 

. 文化藝術方面

班超的出使也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例如中國的灌溉方法西傳;西方的音樂、美術和雕刻得以傳入中國。

 

. 宗教方面

因交通便利,印度佛教於東漢明帝時傳入中國,西域僧人來華日多,加速佛教在中國傳播,對中國學術思想影響甚大。

 

 

∼∼∼∼∼∼∼∼∼∼∼∼∼∼∼∼∼∼∼∼∼∼∼∼∼∼∼∼∼∼∼∼∼∼∼∼∼∼∼∼∼∼∼

 

7. 兩漢通西域的貢獻\影響:

 

兩漢國力擴張,軍事外交活動頻繁,張騫、班超先後出使西域,開拓絲綢之路,促進中西文化交流。以下試述兩漢通西域的貢獻\影響:

 

. 交通方面

張騫、班超出使西域,打通往西亞的路線,該路線由長安出發,經敦煌出玉門關,分南北兩路,西行可遠至今日的波斯灣,對外陸路交通遂得以拓展。

 

. 政治方面

自張騫、班超出使西域後,漢朝深得西域各國畏服,紛紛遣使來華,兩漢與西域各國建立了良好的外交關係,能有效阻遏匈奴南侵,自是匈奴勢力日削,漢室聲威遠播。

 

. 經濟方面

兩漢通西域後,中國的絲綢、漆器、銅鏡等經西域遠銷歐洲,而西域的馬匹、寶石、香料、胡桃、葡萄等產物亦輸入中國,令中西貿易得以拓展。

 

. 史地方面

張騫兩出西域,《史記.大宛列傳》前半部即根據其所獲資料而寫成;而班超父子長期居於西域30年,班勇寫成《西域記》,這都大大擴闊了國人的視野,使國人對西域之政治、交通、氣候、風俗等了解甚深,更有助今日研究中亞歷史和地理。

 

. 藝術方面

自漢與西域溝通後,西域的音樂、樂器、舞蹈,希臘、羅馬、波斯的雕刻、建築、繪畫等,佛教的藝術紛紛東傳,對中國的藝術發展影響深遠。

 

. 宗教方面

自張騫通西域,中西交往頻密,,佛教由是在西漢末年傳至中國。東漢時,西域僧人相繼東來,建寺譯經,使佛教得以在中國流傳。

 

 

自張騫、班超通西域後,打通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這成為漢代陸路對外交通的主要路線。及至隋唐,中外的海上交通才日趨重要。

 

∼∼∼∼∼∼∼∼∼∼∼∼∼∼∼∼∼∼∼∼∼∼∼∼∼∼∼∼∼∼∼∼∼∼∼∼∼∼∼∼∼∼∼

 

8. 比較張騫、班超通西域:

 

兩漢國力擴張,軍事外交活動頻繁,張騫、班超先後出使西域,開拓絲綢之路,促進中西文化交流。以下試比較張騫、班超通西域:

 

出使目的

張騫──聯絡西域國家,牽制匈奴。第一次欲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第二次希望說服烏孫與漢結盟。

班超──奉竇固之命出使西域,欲游說西域各國斷絕與匈奴的關係,與漢結盟,共同對付匈奴。

出使經過

張騫──第一次出使,去程回程均被匈奴擄獲,雖能逃脫,但欲與大月氏結盟,未能成功。第二次出使,欲游說烏孫結盟,亦未成功,但烏孫、大宛、康居、大夏等國均紛紛遣使來華修好。

班超──班超先抵鄯善,殺匈奴使者;在于闐誅除匈奴監國;擊退龜茲,助疏勒復國,重振漢聲威。其後又助西域平息動亂,先後打通西域南北通道,令西域50餘國歸附。

貢獻\所建功業

. 發展西域交通

張騫──張騫出使西域,正式開闢了漢與西域的交通孔道,並逐漸形成了中西交通史上的絲綢之路。

班超──班超通西域,重新打通新莽以來一度斷絕的絲綢之路;至其派甘英出使大秦(今之羅馬),雖未能成功,但丫使絲路拓展至波斯灣。

 

. 溝通中外關係

張騫──張騫在西域的活動,傳播了漢室的聲威,促使西域諸國擺脫匈奴的控制,紛紛遣使來華,與漢結盟。

班超──班超出使西域,重振漢威,恢復了漢室與西域的邦交,消除了北匈奴的威脅,維持了漢室及西域諸國數十年的和平。

 

. 促進文化交流

張騫──絲綢之路的開闢,令西域的音樂、舞蹈、雕刻等藝術相繼傳入中國,豐富了中國的文化藝術。

班超──絲路的復通與伸延,使漢與西域的交通更頻繁,大大促進了東西文化、經濟的交流。

 

自張騫通西域後,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成為漢代陸路對外交通的主要路線。及至隋唐,中外的海上交通才日趨重要。